行業動態

煙臺十二五民生投入破500億 教育住房等持續改善

發稿時間:2015-12-11 16:48來源:膠東在線【 字體:

  幸福是什么?不同人會有不同答案。

  對于莊稼漢王壽強來說,過去五年,村里變靚了,收入變高了,超市購物、家門口看病等成了常態,這是王壽強的幸福。
 
  對于廉租房受益者曲晶來說,告別了租房住的歷史,一家人搬進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這是曲晶的幸福。
 
  對于上班族林天宇來說,城鐵開通,讓他實現幸福出行,這是林天宇的幸福。
 
  幸福各有不同,但感受都一致:生活在煙臺,幸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歷史不僅是恢弘的敘事,也存在于街頭巷陌和鍋碗瓢盆的細節之中;赝“十二五”奮斗歷程,我們為城市的發展進步感到自豪,亦對身邊變化有著無限感慨,最深的感受,莫過于日子越來越火紅,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民生改善是最直接、最生動、最溫暖的詮釋。
 
  安居和樂業,這是百姓的樸素愿望。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是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要說這五年來的變化,老百姓還是喜歡用數字說話。就拿收入來說,2010年我的工資是1500元,到今年10月份工資漲到了3000多元。”今年77歲的退休老人于野說起“十二五”的收獲,用翻了一倍多的工資來表達普通人對現實生活的滿足感。
 
  當夢想照進現實,690萬港城兒女細細品味出幸福的真諦。
 
  無論是新投用的公交專用車道,還是城鄉低保等民生指標,都讓這里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感受到一份“暖暖的幸福”。
 
  幸福從哪里來?從不遺余力的民生投入中來。
 
  “十二五”期間,僅一般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民生投入從2010年的225.7億元到2015年突破500億元,彰顯了“民生財政”的理念,也讓這個城市的民生關懷顯得更加動人。
 
  讓百姓生活水平隨經濟發展“水漲船高”是能力和水平,而讓“船高”的速度跑贏“水漲”的速度是決心和智慧。越是經濟下行、財力緊張,越要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帶著深厚感情和強烈責任,把更多財力物力向困難群眾傾斜,切實織密織牢民生安全網。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莊子就提出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道出了老百姓心中的期盼。“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就業基礎穩定、收入同步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健全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補短板、兜底線、織密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港城人民。
 
  看就業,全市用于就業創業扶持資金12億元,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控制在4%以內。錢都花在哪了?對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創業示范園區實施獎補,對創業者給予創業補貼、房租補貼,加大對重點群體就業扶持力度。
 
  看出行,全市籌集安排資金180億元,進一步完善了高效通達的公路網、方便快捷的鐵路運輸網,建成了功能完備的國際化機場,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2014年青榮煙威鐵路濟南方向通車,結束了煙臺沒有動車的歷史;2015年蓬萊國際機場開航運行,與濟南、青島機場構成省內三大干線機場;龍煙鐵路、大萊龍鐵路、龍青高速加快推進,濰萊高鐵提前啟動,初步構建起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看社保,多項民生保障提標擴面。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連續11年提高,2015年人均達到2797元,比2010年增長65%。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每人每月85元。失業保險金發放標準由每人每月510元、450元兩檔統一調整為800元,等等。
 
  看醫保,建立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人均政府補助標準由120元提高到380元。健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保障機制,人均經費補助標準由15元提高到40元,服務項目由9大類11項,增加到12大類45項,惠及城鄉居民近700萬人,“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投入醫療衛生資金210億元。
 
  看救助,“十二五”期間,城鄉低保標準分別由縣均361元和161元提高至529元和326元、五保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由不低于3700元和1600元,提高至不低于6000元和3400元,等等。全市財政累計投入社會救助資金25億元。
 
  看住房保障,“十二五”期間,各級財政累計籌集各類資金105億元,新建籌集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2.7萬套,新增發放租賃補貼9000戶;實施棚戶區改造7.44萬戶,數量居全省前列;完成供熱計量與既有建筑節能改造500萬平方米,惠及群眾8萬余戶。從2014年開始,在全省率先推行經濟適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三房合一、租補分離”的住房保障新機制,取消實物分配,實行市場化租金,分檔發放租賃補貼,住房保障制度更加科學合理、公平高效,中心城區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看養老產業,“十二五”期間,累計投入11億多元,扶持養老產業發展,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社會化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模式。我市作為唯一的地級市成功納入全國首批“七省一市”以市場化方式發展養老服務產業試點,并率先成立了首期總規模20億元的健康養老產業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社區養老綜合服務產業發展。
 
  看教育,農村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分別由2010年的500元、700元提高到710元、910元。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由2010年的1400元提高到6000元。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不斷提標擴面,補助標準提高到小學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補助比例由在校寄宿生的8%擴大到15%;對殘疾學生交通費、特殊學習用品和生活費補助標準達到每生每年不低于3000元。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平均資助標準由每生每學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為中等職業學校1-3級學生全部免除學費,并將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標準由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累計投入資金25.6億元,實施了校舍安全工程、幼兒園建設、“全面改薄”等工程。
 
  看文化惠民,“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投入43億元,著力推進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建設。福山區青龍山文化廣場、萊山市民文化廣場、萊州文化中心等一批高規格、高檔次的文化基礎設施建成投用。全市廣播電視村村通實現有線無線全覆蓋。農村電影年放映近8萬場,實現了每村每月1場電影的目標,數字化放映率達到100%!稛熍_開埠》、《大秧歌》、《膠東烽火》等影視劇目攝制拍攝完成并播出。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等“五館一站”全部對社會免費開放。全民健身器材實現村級(社區)全覆蓋,15分鐘文化活動圈和體育健身圈初見雛形,全市搭建起涵蓋“市、縣、鄉、村”四級的公共文體服務網絡。
 
  住有所居,病有所醫,是一種幸福;碧海藍天,更是一種幸福。
 
  前不久,北京等一些城市遭遇霧霾襲擾,煙臺的碧海藍天再一次刷爆了朋友圈,當我們用手機記錄下藍天大海的時候,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
 
  2011至2015年,全市地方財政用于生態環境保護資金達150多億元,注重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燃煤污染等專項治理行動、淘汰黃標車、水源地保護、污水處理、城鄉環衛垃圾一體化處理等工作多措并舉、成效顯著。全市新增造林面積116.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
 
  美麗鄉村、生態文明示范村建設讓農村變得更美,農民生活更便捷。“十二五”期間,整合資金3.4億元,以美麗鄉村、生態文明示范村建設為抓手,連片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完成村容整治項目1623個,惠及1526個村、127萬村民。財政一事一議獎補資金總投入達16.5億元,全市共建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9623個,惠及村民479萬人次。
 
  財政“蛋糕”如何切分,根本上取決于執政理念。“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我市在每年安排財政預算時,始終堅持“一緊一松”的財政支出原則,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特別是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及會議、培訓等經費開支,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將更多財力向民生傾斜。同時,在“蛋糕”分配過程中,時刻恪守實體上的公平公正和程序上的透明公開,努力讓市民看得懂、能監督。陽光財政工作步點正疾,預決算公開全面推進。我市市直部門和各縣市區第一時間主動向社會公開政府及部門預算和“三公”經費預算,成為了全省四個按時實現預算全部公開的地市之一。
 
  煙臺,一座幸福之城。過去五年,幸福感蕩漾百姓心頭;未來,“民生財政”必將給生活在這座城市的老百姓帶來更多的大幸福和小確幸。(YMG記者 李仁)
自拍区偷拍亚洲视频精品,中国国产一级黄色打片,亚洲at群体性交动态图片,播放日韩大片日韩大片中文字幕